岳阳楼晨曦。李亚妮/摄
一楼名古今
文/郭光文
“崔嵬古庙压危沙,缥缈飞楼入断霞”是元代诗人傅若金《洞庭连天楼》诗中的开篇之句。寥寥十四字就写出了岳阳楼碾压洞庭和直冲云霄的非凡气势。
千百年来,屹立于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不仅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著称于世,而且以其巧夺天工的建筑设计震古烁今,尤其以其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享誉中外。其源远流长的历史、雄伟壮丽的英姿和高深莫测的意蕴,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诵不绝,从而使岳阳楼显得更加博大精深、璀璨夺目和令人景仰。
岳阳楼之所以能够获得“遍历江山只此楼”的美誉,与其在地址选择上和建筑风格上的别具匠心密不可分。
当代作家汪曾祺说:“岳阳楼是直接从洞庭湖上长出来的。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的确,坐落在岳阳古城西北隅城楼上的岳阳楼,地面海拔54.3米,加之驳岸巍峨挺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总是以其绝无仅有的地理位置和恢宏博大的壮观气势吸引世人,既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又借助了自然世界的神韵天成。岳阳楼坐东朝西、俯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境界开阔。南侧的仙梅亭,北侧的三醉亭,东北侧的小乔墓和东南侧的鲁肃墓,都以岳阳楼为中心呈现出众星拱月之状,与岳阳楼组成前后两片“品”字形布局,彼此映衬、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特别是南北对称的牌坊、东西相通的门头和古朴的岳阳楼、秀巧的石碑廊,把岳阳楼的建筑美烘托得淋漓尽致。
岳阳楼的建筑除了其不可多得的地理位置和呕心沥血的谋篇布局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她本身的造型庄重,工艺精湛。四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负荷重力,三层飞檐尖端饰以龙凤,昂首翘尾似欲腾飞而出。整个楼阁鳌突,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尤其是楼顶酷似古代将军的头盔,气度非凡,使人拍手叫绝。
在这里,我们读着宋代诗人姜光彦“岳阳楼高几千尺,俯视洞庭方酒酣。万顷波光天上下,两山秋色月东南”和元代诗人傅若金“崔嵬古庙压危沙,缥缈飞楼入断霞。南极千峰迷楚越,西江众水混渝巴”等诗句,就能从视觉上目睹岳阳楼的高耸入云和壮阔远景;在这里,我们读着唐代诗人贾幼邻“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和明代诗人李东阳“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等诗句,就能从听觉上感知到岳阳楼的悠扬笛音和洞庭涛声;在这里,我们读着宋代诗人吕蒙正“百尺危楼倚杳冥,凭栏回首不胜情。风吹楚水光摇汉,浪飐君山翠入城”和宋代诗人陆放翁“天风忽吹不得住,东下巴峡泛洞庭。轩皇张乐虽已矣,此地至今朝百灵。雄楼岌嶪镇吴楚,我来举手扪天星”等诗句,就能从触觉上感受岳阳楼的伟岸身躯和威武雄姿。
从某种意义上说,唐代诗人李太白的“楼观岳阳尽”、元代诗人高克恭的 “一楼名古今”、明代诗人魏允贞的“岳阳天下楼”和清代诗人杨先铎的“千古此高楼”等诗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岳阳楼地理位置和精美设计的夸赞。
岳阳楼之称始于唐朝。唐代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时对城楼进行扩建,并取名为岳阳楼。她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和风云变幻中,写满了人间风雨的凝重,饱经了古今岁月的沧桑。风雨的侵蚀、洪水的肆虐和火灾的吞噬、战乱的破坏,她都无一幸免。据史书记载,岳阳楼屡圮屡修竟达32次之多。正如民国诗人李藻芬在《重修岳阳楼赋》中所云:“迄今千载,久镇一方,世变频惊,沧海年深,屡削风霜。”
古代诗词秉笔直书地记下了岳阳楼见证的风霜雪雨,同时也满怀深情地记下了岳阳楼经历的浮沉起落。
岳阳楼真正闻名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楼阁和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文武兼备的滕子京对山水名胜颇有见地,认为“天下郡,非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者不为显。”并赞叹“君山、洞庭湖杰杰然为天下特胜,”只可惜原有楼台不甚壮观,不能尽显江山之美。于是便在庆历五年(1045)开始重修岳阳楼。这一举措得到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一年后,楼台落成,巍然耸立,焕然一新。正在陕西邓州戍边的范仲淹应邀为之写下了堪称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从此楼以文名,名扬天下。当朝诗人郑民瞻在其《重修岳阳楼写怀》诗中用“遍历江山只此楼,名传自古今又修。却观湘水浮新景,重对君山记旧游。风月依然如故友,轩窗今复冠南州。远追张相滕侯迹,幸蹑前规壮胜游”的诗句记下了人们的喜悦。
元、明时期,岳阳楼屡遭水患兵焚,多次倾毁,多次重修。特别是明末清初,中原大地战火连绵,硝烟弥漫,岳阳楼更是灾难横生。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岳州推官陶宗礼重建的岳阳楼,再次因战争遭到破坏,其状惨不忍睹,明朝诗人郭青来“万古波光一叶秋,眼前不见岳阳楼。青枫摇落江城在,白草依释麋鹿游。天地无情空昼夜,古今有恨任沉浮。月明今夜还闻笛,曾否仙人在上头”的《吊岳阳楼故址》诗,就是当时楼貌现状和人们心情的真实写照。
岳阳楼在清朝受毁频繁,维修不断,修了毁,毁了修,前后竟达18次之多,其中被战火破坏最为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清朝康熙十三年(1679),吴三桂部吴应麟占据金鹗山,“筑垒穿壕,自下山绕城北九龙堤,周二十里许,城垣多颓圮。”以致吴三桂战乱平息后,“屡加修补,卒难完固。”清朝诗人张垚和周耀祥用“荒烟颓碧认苍茫”和“楼阁精心举劫灰”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凄凉景象。另一次是清朝咸丰中期,清兵与太平天国军在岳阳数次交战,致使岳阳楼破坏甚烈。“楼台遗迹留丹火,江汉迥波散翠澜。几处溪山有旧物,哀歌拔剑倚栏看”的诗句,诗人郭崑涛的悲愤之情充满字里行间。
(节选自2024年第2期《湘江文艺》郭光文的《一楼名古今》)
郭光文,湖南岳阳人,经济学硕士。系中共十八大代表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等报刊发表散文及各类文章数百篇,共计400余万字,出版专著《麓山新语》《洞庭絮语》《洞庭走笔》《洞庭采荷》《与时代同行》《青年之友》等十余部,多部著作和多篇文章获得省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报刊新闻金奖。
来源:《湘江文艺》
作者:郭光文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