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艺论坛丨谭国亮:湖湘美术数字化创新传播叙事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谭国亮 编辑:施文 2024-07-16 10:04:59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艺论坛(原创).jpg

pki538589_副本.jpg

湖湘美术数字化创新传播叙事

文/谭国亮

摘 要:以数字技术赋能湖湘美术传播,深化并融新湖湘文化价值内核的当代输出。在数字信息流动中,湖湘区域性知识实现跨界、跨文化人文交流,构成新的美术数字化生态关系。研究近年典型的湖湘美术公共数字产品产出路径,探析数字化创新传播的新矩阵、舆论视角、新格局构成,从重塑大众湖湘审美经验、数字化传播集成新业态、数字美育助力数智化转型人才培育,认识湖湘美术数字化传播叙事特质。数字化创新传播营造了跨时空、跨文化、跨媒介的湖湘美术云传播场域,形成湖湘美术文化信息共享、情感共情的开放空间和开放群体关系,为湖湘美术文化资源优质更迭拓展了极具创造潜力的广袤空间。

关键词:数字化;湖湘美术;信息流动;创新传播;开放

数字化传播以科技手段更新人文研究方式,保存、流传、推广人文研究成果,以信息流动促进区域性知识实现跨界、跨文化人文交流,从而扩大文化输出影响力。数字化传播能力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体现,国家从战略高度予以规划落实[1]。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决策部署,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当前,我国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展现出国家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广阔前景,文化艺术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有助于创新社会文化艺术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传播途径、影响层面,提升文化艺术传播效能和服务品质,成为赋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美术数字化传播以数字技术支持的智媒体深度融合,呈现出文化艺术体验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验,深化价值内核。美术数字化传播通过修复和数字化“再现”,重现经典美术作品魅力。“数字化的《清明上河图3.0》不仅可以满足更多观众的观看,而且借助数字化的处理让观众能够看到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好的体验。借助数字技术展示艺术经典已经成为趋势。”[2]数字化传播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如影像方式呈现“从对‘物’的描述到注重对‘人’的书写”的多维形态及表达,[3]为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社会适应性传播效能提供多种可能性。美术数字化输出层次传播载体催生相应数字层级关系,形成信息共享、情感共情的开放空间和开放群体关系,构成新的数字生态关系。

在全媒体传播语境中,如何发挥湖湘美术输出的主体优势作用,通过探析近年湖湘美术界标志性公共数字产品、热点传播信息、湖湘地域美学输出影响力等数字化传播创新实践,探析地域美术文化数字化传播集成化,呼应公众对湖湘美术精神内涵再认识的回应,引发对湖湘美术文化资源优质更迭的思考,增进湖湘美术数字化传播流动性,深化社会辐射效力。

一、湖湘美术数字化传播形成创新矩阵

传播以信息接受者为本位,选择适合不同受众群体的传播载体,在信息的双向互动中实现时效性传播。湖湘美术数字化传播是以湖湘文化为渊源,以数字加工技术和数字传播为途径,提取湖湘美术资源特质进行信息编码,以期实现中华文化圈内区域和国际区域的输出、推介、传播和交流。湖湘美术数字化传播借助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通过增量式赋权和重构式创新,以智慧的数字治理技术重新定义和挖掘湖湘美术数据信息价值,社会协同逐渐形成融合性创新传播矩阵。

1.湖湘美术数字网络链条结构化

2022年,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方案》,结合省内文化艺术产业实际,进一步加快布局本省文化艺术产业数字化的发展,着力激发全省数字化美术传播的潜力。全省文化产业板块除了传统产业,还包括创意设计、数字娱乐、网络视听、动漫、文化遗产数字化、文化科技服务、科普科幻作品创作等新型文化业态,而湖南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其中的湖南广电、中南传媒、华为、创梦天地等园区头部企业在国家广电总局和部省共建合作协议的科学指引下,抓紧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创新发展网络视听、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业态,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持续增强湖湘文化艺术传播力。

团体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湖湘数字化传播。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湖南省文联)是由湖南省各文艺家协会、省企(事)业文联、各市州文联、全省性行业文联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传播湖湘美术文化的主力军。湖南省文联开办的“湖南文艺网”网站、“湖南文联”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官媒平台及时发布湖湘美术相关作品、活动、创作评论等信息。湖南省文联主管的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下属的湖南省画院、湖南美术馆;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下辖的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书法院;湖南省文物局直属的湖南博物院等国有文化艺术机构,依托常态化湖湘主题美术展示、研讨活动,在美术内容生产、数字产品制作、传播方式途径上聚合为美术数字化传播矩阵,协力提升了文化艺术数字化公共服务效能,彰显湖湘美术精神。而遍布湖南省市区县村镇的美协会员以蒲公英精神传播美术,通过开发数字化文艺产品宣传推广、积极拓展自媒体进行网络直播,在宣传美术创作、展示、教学等方面,紧密链接美术创作与生活进行日常传播。

2.湖湘美术数字藏品拓展艺术新业态

数字藏品是近年来新涌现的艺术品形式,它是艺术品在区块链上的权益映射,其实体是艺术品本身,在展示、分享、交易等环节也可被视为作品数字化传播。[4]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湖湘美术数字藏品成为数字艺术经济中的一枝新秀,吸引用户关注。2021年,湖南天河文链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优版权”平台,是国内首个集数字藏品交易、用户自治、虚拟场景开发为一体的虚拟生态建设平台,聚集数字艺术内容制作、保护、消费一体化服务,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版权综合服务平台。2021年4月,该平台发行数字藏品“必由之径”系列,是由1450幅画作构成的数字藏品盲盒,题材来源于当代湖湘艺术家创作的国画、油画、书法、插画等形式,掀开了国内数字藏品第一扇门。2022年9月,由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红枫资本等机构组织的湖南首个NFT收藏展“加密艺术的前500天”在长沙举办。该展览通过剥离NFT艺术品商业表层属性,聚焦科技与艺术交叉融合的混合新生态,增进对全球科技语境中湖湘美术新业态发展的社会人文性深度思考。

文物整理利用转型升级探索,转化为可溯源的数字藏品。2023年5月,湖南博物院在“文物中的美好生活”主题活动中推出“数字文创与主题数字空间”系列数字主题文创产品,以3D画卷形式再现帛画图像、推出数字纪念徽章等文物数字化产品。在数字空间,人们可以360°动态观察文物细节、了解文物知识,探索可视化互动。2023年7月,湖南图书馆首款数字藏品《齐白石水墨鱼虾图》在鲸探App公开限量发售。该数字藏品的原作藏于湖南图书馆,是湖湘美术大家齐白石于1924年创作的纸本立轴水墨作品。经由技术确权,打开小程序,藏家可欣赏数字技术精确还原画家笔下灵动的鱼虾姿态、剔透的水墨层次全貌。

这是基于馆藏古籍美术资源的数字化推广、艺术服务创新,引发了人们对于湖湘公共艺术文物资源的美术数字化想象。将因受文物保护限制难以长期公开展示的馆藏名家作品引入数字藏品领域,赠予买家高清观赏作品的审美体验和藏家身份象征,增进地域文化的现代亲和力。数字藏品买家们会形成一个有共同爱好的社群,后续自由置换数字美术藏品或衍生品,考虑投资增值,促进藏品多次传播。湖南文博场馆陆续推出湖湘美术特色数字藏品,活化文物输出形式。

3.数字化新型传播形式引流有规模效应

近年来,省管各国有文化企业主流平台乘上数字经济发展快车道,加大投入,各出新招,推动数字化传播方式升级。有数据显示,2022年,湖南卫视收视率、品牌力、传播力稳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日报社)新湖南客户端累计下载用户超过6500万人次,报社旗下媒体覆盖总用户超过1亿人,新湖南抖音粉丝有560万;[5]作为国内首档美学综艺,湖南卫视综艺节目《会画少年的天空》于2022年11月25日首播即获全网电视综艺热度榜日冠,并连续两日稳居综艺热度榜榜首,仅5天累积播放量突破1亿大关。此后,湖南卫视联合芒果TV、芒果公益平台等机构邀请六位《会画少年的天空》青年艺术家与各地美术爱好者一同在线下开展“春天的第一场写生”,线上则通过湖南卫视新媒体矩阵等多渠道进行直播,利用网络传播弘扬湖湘生活美学对接时代、以《探究世界的两元性》《中国家庭》等主题画展开拓世界视域,组织社会公众人物宣传栏目,吸引青年群体参与。

数字出版蓬勃兴盛。湖南出版集团在图书、报刊等传统纸媒之外,发展新媒体、数字出版、数字教育等新型业态,推进数智化转型。2023年,作为“全国文化企业30强”的中南传媒在视频领域进行布局,集团投资建设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通过孵化、培育一批互联网优质传播平台,对标5G乃至6G时代发展制高点。由中南传媒与华为共同出资3.2亿元设立的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重点开拓数字教育、大众数字阅读等市场领域,数字教育完成电子书包研发并在试验区试用。同时建设了中南数字资源库供大众阅读,通过与三大电信运营商手机阅读基地的合作推广,在中国移动阅读基地MCP总排名中居传统出版集团(社)第一位。

团队通过承担国家科研课题研究,参与电子书标准体系制定,深化数字出版底蕴建设。湖南美术出版社通过拆分搭建“艺术步行街”,探索艺术图书数字出版升级。[6]将自有版权美术资源通过关键词标签,建立特色图片数据库,简化数字转化程序,在微信小程序中建立益画平台,将图书精彩内容通过视频等方式免费提供给观众,增加服务附加值;自建摄影棚拍摄制作专题短视频,为图书定制二维码嵌入相关视频,拓展纸媒图书信息容量,数字化宣传助力湖湘美术图书发行。

二、彰显湖湘美术数字化传播舆论视角

依循“大美湖湘”文化路线深度融合,湖湘美术数字化传播通过湖湘美术资源语义化聚合、湖湘美术数据智能化处理、美术文化知识图谱构建、地域文化再生产,输出湖湘文化凝聚力、宣扬湖湘美术文化态度,数字化传播成为输出湖湘文化想象的吸引力,成为了解多种美术文化并融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1.美术传播方式数字化转向突破空间藩篱

美术展览活动全面实现平台数字化传播。美术展览普遍以展讯、作品图像、展厅摄影等形式在各主流媒体网络平台传播,大幅度压缩传统纸媒杂志印制、发行、邮寄时间,传播方便快捷。据相关统计,2022年湖南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027家,其中《湖南日报》报社旗下媒体覆盖总用户超过1亿人。类似主流文化企业为湖湘美术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传播平台和途径。

美术传播数字化转向,助力湖湘美术突破现实空间传播藩篱。2022年10月,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湖南省文联主办、湖南省美协承办的“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在湖南美术馆开展。这是以“守护好一江碧水”为主题的湖南省文联“十四五”重点文艺创作选题规划,是升格“锦绣潇湘”文化品牌,为潇湘山水整体画像、立传的创新之举。省文联精心组织60余位画家分7组奔赴三湘四水写生创作,展示集体创作长卷作品,尽情展示湖湘“一江一湖三山四水”面貌,作品气势恢宏、文化底蕴深厚,谱写湖南青山绿水新篇章。[7]由于展览期处于疫情期间,为保障公众安全,参展限流。有了数字化传播,展览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有效实现了展览的广泛宣传。在“大美潇湘”展览活动中,活动的组织机构和参展艺术家在湖南文艺网、湖南美术馆、省美协、文旅中国客户端等官方网站、网络账号发布展讯、展厅音视频实况;在《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湘视频”、湖南红网“红视频”、人民网湖南频道、潇湘晨报、长沙晚报掌上长沙、华声在线等网络平台报道展览,引发大众关注、浏览、点赞评论;各微信公众号积极响应,“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浏阳市融媒体中心“浏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发文推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参与传播。本次展示发挥数字化平台实时传播效能,提升专题展览信息的社会供给总量,同频展现湖湘美术风貌,形成了艺术传播的流量效应。

2.“数字+美术文化”推进湖湘文化再生产

“数字+文化”催生新业态,形成数字化文化输出新场景,给观众带来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文化新体验,增加用户的感知价值,促进湖湘文化数字化再生产。2022年度,我国博物馆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教育活动4万余场,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湖湘美术“数字+文化” 以公众获得感为导向,构建数字美术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培育湖湘美术文化服务品牌、以公共服务推进数字化活动。湖湘美术家齐白石以画中“天然之趣”“衰年变法”的求新图变勇气、以布告“画不卖予官家”的忠义爱国骨气,在新中国成立后有着以“和平鸽”倡导和平精神的湖湘人文格局,其艺术成就享誉海内外。2023年1月,“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在湖南美术馆举办,数字艺术展联动七个板块的公共教育活动,叙述艺术家笔下湖湘风物的家乡深情。[8]现场参与人数逾30万,收集观众观展调查问卷10754份,关注数字技术提升文化体验,激活信息交互与传播。该展览现场布置了“天趣画境——齐白石沉浸式数字光影艺术展”,以全沉浸式数字投影、7.1全景声、AR增强现实、互动装置等多种形式,力图以“白石之眼”的审美视角提炼表达画作艺术韵律,回溯齐白石重要人生历程的“万竹山居”“五出五归”“一花一世界”“白石画屋”和“白石花园”五篇剧情,源自画家笔下竹林、木桥等形象的实景与数字技术生成的溪水、飞鸟融为一体,以数字技术营造声光色一体的沉浸式体验场域,再现自然生命律动的美感画境。众多在场观众以短视频、直播观展形式实时在线上传播,吸引更多观众前来观展,形成线下线上融合传播能量场。大众主动开展的数字化传播,源于对齐白石艺术中蕴含的湖湘美术审美价值、情感、伦理、意义的感知,重塑审美经验,培养个体审美能力,推进了湖湘美术融于社会文化关系的建设。

重视全球视域的湖湘美术文化数字输出。湖南博物院重视数字化融合传播,相继在微博、微信、抖音、喜马拉雅、B站等新媒体平台开通官方账号,依托系列大型活动和展览热点,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力图让文物艺术品“活起来”“火起来”。2023年8月,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发掘50周年重点活动暨“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多媒体大展”策展大会启动了IP合作的全球招标,吸引全球艺术策展人升华马王堆的哲学、历史文化新高度,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展现大时代的时空想象,可视化还原并活化历史,重建对湖湘美术史的超时空认知,具有开阔的人类文化共同体研究意义。而通过“云展览”“云视听”“线上展播”“沉浸式体验”等传播展示方式增效湖湘美术文化输出影响力,成为湖湘美术文博团体的共识,营造了湖湘美术文化“云输出”场域。

3.数字美育建设延展美术文化输出生命线

以数字美育消融城乡公共教育数字鸿沟。在2017年、2019年、2020年,湖南省文化馆在本馆数字文化馆平台推进“千年传承、匠心之美”湖湘百工微视频资源建设三期项目,对数十个主题的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等湖湘特色传统手工传承进行记录。[9]纪录片覆盖湖南各地市州艺术特色、主题序列清晰、内容详实;从第一期项目构成的项目综述、工艺流程、精品赏析、传承人口述、传承教学5个微纪录片,升级至第三期的匠心篇、匠人篇、匠工篇、匠成篇、匠品篇“5匠”序列,均为增进大众对湖湘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发展、传承、工匠精神、作品审美及类型等的了解。该系列纪录片以湖湘特色人文底蕴、流畅优美叙事风格吸引年轻人参与传统手工艺学习和创新。该馆的“湖湘百工”与“书画湘魂”——湖湘书画名人名作赏析慕课资源建设,成为湖南省文化馆建设的公共美术文化教育品牌。

把握少儿成长关键节点,通过学校数字美育资源建设输出湖湘美术文化价值。从2014年起,围绕《美术》《书法》两科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教材配套美育视频课,湖南美术出版社团队制作《微课堂》数字美育资源,将湘版国家课程标准美术教材中所有活动课以视频方式制作示范操作,方便广大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即使在专业师资力量匮乏时也能利用视频资源开设一堂生动的美术课。该系列课程入选了原文化部文化共享工程,全国用户可以通过原文化部“大众美育馆”平台免费使用。该出版社相继筛选近万条数字资源上报传播,后续将陆续将自有版权的资源上报版权登记。这些海量视频教育资源适配城乡地区美术教育,促进全国各地少儿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湖湘美术文化。在以公益为主体的教育输出前提下,通过不同受众的教育诉求实现定制,以平台授权方式创造良好经济效益。

推进湖湘美术智能化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弥补城乡美术传播数字鸿沟。以智能美育活化湖湘美学创造力,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乡村学校构建了乡村儿童美术创造力智能图像培养模式。研究团队发挥卷积神经网络高效提取乡村美学及创造力特征,顺应儿童美术创造力培育特征,将优质民间美术依据种属、造型、审美风格、材质、题材等类型进行专家分类,择优建立湖湘民间美术大数据集,构建并训练智能图像识读网络模型,智能化转化湖湘美学专家人工经验,实现跨学科的美术深度学习,为乡村儿童美术创造力可视化成长提供清晰科学指向,形成智能育人系统。[10]人工智能美育为湖湘美术图像识读价值内化和创造性思维养成,提供结构化的智能技术与知识支持平台,智能化整合城乡优质美术资源,为构筑乡村儿童美育智慧成长、养成湖湘文化自信构设科学的个性育人路径。

三、数字化支持湖湘美术传播新格局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进湖湘美术文化输出理念、模式、路径的更新,是探析从数字化到智能化,追求智慧化输出的湖湘美术数字化治理的智能属性。本质上是将湖湘美术输出置于人类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广袤视野,充实并丰盈其内在品格,从而形成区域文化融新输出的“数智化”新格局。

1.生成新数据深化湖湘美术数字化传播内涵

数据是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数据分散、数据内容结构缺失、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直接影响数字化传播质量及影响力。扎根湖湘美术文化审美和人文特质,以开明的态度兼容世界美术内涵,以美术融合科技创新输出。2023年6月,“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展在湖南博物院艺术大厅开幕。[11]该展览尝试让湖南博物院国宝级文物进行湖湘美术深度数字化转译,与世界数字艺术进行对话。本次展览邀请了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奥地利林兹艺术节等全球重要艺术展览,国内外30位艺术家的32件艺术作品参展。展览包括湖南博物院国宝数字化重生、数字艺术与中国美术史的融合、数字艺术浪潮与外国美术史三个单元。

其中,博物馆邀请青年数字艺术家对湖南博物院国宝数字化重生单元,探索了湖湘美术的传统与现代融新。以院藏商代人面纹方鼎为原型,创作用几何意向链接传统和未来的《多足行鼎》,表达现代与传统社会制度内在秩序感;以院藏素纱襌衣为原型的作品《如云雾,如蝉翼》,以虚实相间展示以真实蝉翼拼接的实物、象征生命死亡与虚无价值追问的数字艺术动画;以数字模型解构院藏豕形铜尊全息数字扫描数据,对其形态、结构进行审美溯源,动态展示再创作……第三单元展示了12位中外艺术家探寻一个跨时空、跨文化、跨媒介的元宇宙艺术新境界。

数字媒体科技成为无时空界限数字化“神游”通道,承载艺术家们审美解读和深层创作思考,助力生成湖湘美术数据新人文景观。青年艺术家以发乎生命体验的认知,创设姿态各异的数字化形式,表达对湖湘美术作品生命价值追问、造型范式传承,尊重湖湘美学传统里生命的永恒力量。以富有哲学意味和思想深度的美术新数据内涵,联接了当代生命思考与湖湘美术传统的传承和融新、东方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与合作。当代人的生命体验活力,为湘江之畔美术永生之梦,增添了真切的艺术感染力。

2.为湖湘美术系统思维和表达形式提供数字化创新契机

湖湘美术有丰富的资源可用于数字化输出。截至2023年11月,湖南省有50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410个。[12]其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遗存达3200多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26项、省级84项、州级244项。[13]随着相应文化工程建设推进,这份非遗目录也在持续更新中。湖湘美术分布广泛、体量庞大、种类繁多,数字化系统探究俨然是业界挑战。

弥补数字化数据残缺,培育数字化人才审美与技能。2023年9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承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结项展览开展。[14]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企业学员对湖南的花瑶挑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彩等美术资源开展文物数字化采集、大数据平台建设、智能生成应用、可视化与互动影像创作、艺术装置与体验设计等创作实践。展示作品中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釉下五彩陶瓷动效设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和图像识别技术,训练Lora模型,训练stable diffusion模型,测试模型图片风格转换效果,模拟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技巧。

对大量釉下五彩陶瓷数据进行训练,实现釉下五彩瓷器形象动态合成,探讨艺术表达新价值,让更多艺术作品以交互设计路径“动起来”。作为设计师兼工艺师的创作者所述:醴陵釉下彩数字化数据建设时,存在数据残缺性和随意性。在实践中需要完善数据集,训练更高质量的大数据模型,提升展示效果;需要改进二维视频贴合投放于三维陶瓷瓶身;需要识别观众移动状态,及时生成相应的复杂动效,顺畅观感等。数字化转化要求对湖湘美术知识类型进行系统分类,扎根田野,规划传统工艺知识可视化路径,智能化挖掘传统工艺内涵与价值,形成可视化模型框架。美术数字化输出媒介和人工智能转化路径变化,引发了实践者突破个体经验局限,进入开拓湖湘美术数据大数据集建设的新议题领域。

关注青年群体蓬勃的创造活力,培育青年群体的数字活化传播湖湘美术能力。2022年12月,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生团队创作“湖南省非遗文化数字展厅”项目,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在校学生组)全国赛,获虚拟仿真创意设计赛项一等奖。创作团队探索湖湘智慧方案,虚拟仿真创新技术与数字出版专业的学科交融,依托艺术设计、多媒体及数字处理、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运用unity打造三维数字展厅,三维建模等新技术应用与实践,以寻觅工匠精神为本,选择滩头年画、瓷刻技艺、棕编手艺、湘绣、花鼓戏、瑶族长鼓舞为代表的湖南省非遗文化数字化展示,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云上拾遗路、守护潇湘情”的数字文化传播语境。数字化美术输出成为青年表达湖湘美术文化态度的方式。

3.湖湘美术数字输出生产从“延续”转型为“融新”

数字时代,传播由“线性流”转向为多元主体的“交流”,数字输出生产的技术和资源高度聚合的“融新”信息平台、算法主导千人千面式的信息传播生态。[15]基于对湖湘美术的真实理解,理顺湖湘美术文化整体逻辑和知识关联性,提炼湖湘美术文化基因,数字输出生产从“延续”转型为“融新”,其形式和内容融入人们现实情境的灵活性更强。

构建云湘绣数字化定制设计平台,留存绣法精髓,提速手工精制。从2017年以来,湖南省湘绣传承与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数字湘绣保护工程”,通过数据挖掘、图像处理和技术仿真呈现,建立湘绣针法库、绣线库、题材库、绣娘信息库;融合知识图谱、副媒体、用户画像等AI技术,重点研发湘绣针法库,将经典刺绣的造型、风格、符号语言实现三维空间转译,开发成桃源仙境 VR数字化空间。将需要数月数年才能完成的湘绣作品,以智能化绣制精准再现湘绣风韵,精工快制,产出时间缩短为数小时或数天,产能大幅度升格,价格降低有市场优势。数字湘绣样式创新,适应现代家居装饰需求。

跨产业联动增效湖湘美术文化影响力。2024年1月,“数字汉生活”IP品牌在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启动。湖南博物院面向湖南省高等院校、涵盖一、二、三、四产业的省内12家头部企业首次免费开放“湖南博物院品牌”和“马王堆数字资源库”双授权。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为核心数据来源,湖南博物院与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共同启动“数字汉生活”IP品牌。“数字汉生活”探索“文化数字产品”“文化IP应用打造”“文化数字资产构建”“文化数字化内容传播”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景呈现,将马王堆数据库的数据资源转变为数字资产,实现各产业广泛应用价值,力图打造“文化产业化”应用标杆案例。

湖湘美术数字化输出是湖湘美术文化全景视域的活态再造。在“融媒”“全媒”“智媒”迭代升级的当下,湖湘美术数字化创新传播路径愈发丰富。而“物物而不物于物”,当凝聚公众文化向心力的数字化输出,协同多类型平台和传播主体传播,链接用户实现跨界配置资源、跨屏传播产品、跨界创造价值,促进的是湖湘美学理念以数字化形态自然融入并共建当代人们的生活。在数字信息交互性流动中,人们重塑湖湘审美经验,亲近并认同湖湘美术的人文精神特性,生成新的传播信息链,叙美术数字传播脉络事,抒湖湘人文意蕴情理,融湖湘哲学智慧创新形式和内容,育湖湘数字创意人才接力传播建设,并深入探讨基于区域性文化又超乎地域限制,以“数智化”传播理念迭代优质资源,进一步健全湖湘文化赋能各产业发展的湖湘美术影响力数字化输出大格局。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1页。

[2]彭锋:《数字化助力美术经典的传播与重生》,《美术观察》2022年第10期。

[3]杨国兴:《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的适应性传播》,《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

[4]王功明:《NFT艺术品的价值分析和问题探讨》,《中国美术》2021年第4期。

[5]刘瀚潞、黄煌:《从“相加”走向“深融”——湖南新媒体事业发展综述》,《湖南日报》2023年7月12日。

[6]黄啸:《提高艺术图书的附加值》,《中国美术报》2023年7月24日第2版。

[7]石劲松、邓清柯:《新时代潇湘山水“七卷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述评》,《美术》2023年11期。

[8]红网:《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见:https://moment.rednet.cn/topic/pc/index.html?topicId=72127&siteId=6.

[9]湖南省文化馆:资源建设:湖南数字文化馆,见:http://www.hns-whg.cn/hunanszwhg/web/news/list.html?id=3c3c25e093b345edaa9cf998fbcc3f41.

[10]肖弋:《智能图像识读与乡村早期艺术教育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年第1期。

[11]湖南博物院网:《神游——历史时空中的数字艺术》,见https://www.hnmuseum.com/.

[12]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网:《“非遗画卷 美好相见”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开幕》,见http://whhlyt.hunan.gov.cn/whhlyt/news/sxxw/202309/t20230920_29493832.html.

[1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文化旅游兴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见https://www.xxz.gov.cn/zjxx/whlyzz/fwzwhyc/eqid=9dce8aba00028133000000066475a144.

[14]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网站:《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工艺美术数字化采集与互动体验设计人才培训”成果展开幕》,见http://design.hnu.edu.cn/info/1032/8180.html.

[15]黄家圣、陈昌凤:《坚守与开拓:建设数字时代中国特色传播体系》,《电视研究》2021年第11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识读的乡村儿童美术创造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BLA2102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人民美术出版社)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谭国亮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