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访谈丨蒋蒲英:得潇湘之意 臻大美之境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蒋蒲英 编辑:施文 2024-06-03 16:40:35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

得潇湘之意 臻大美之境

——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

文丨蒋蒲英

图片

吴为山近照中国美术馆供图

今年4月,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主办,湖南省文联、湖南省美协协办的“乡关何处水云间——黄铁山水彩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为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分“跨千山,得图中锦绣”“归故里,系家国情怀”“观内心,臻大美之境”三个篇章,展出湘籍著名艺术家黄铁山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不同时期创作的水彩作品120余件(套),其中71件(套)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展览期间,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先生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笔者:吴馆长,“乡关何处水云间——黄铁山水彩艺术展”展览海报上的书法是您亲自题写,请问这次展览的缘起是什么?

吴为山:这次展览得感谢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陈坚先生,他跟我讲:“中国美术馆能不能为黄铁山先生办一个展览?”陈坚先生本身是著名的水彩画家,他的推荐情真意切,中国美术馆十分重视。之后中国美术馆的一批专家专程到湖南,去看黄老的画。虽然我们已然很了解黄先生,他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已经25年,但当黄老的诸多作品齐刷刷地呈现在专家们眼前时,专家们还是被震撼到了,大家认为举办一次这样的展览不仅是对黄老艺术创作的系统梳理,更是对新中国水彩画发展的一次回顾和展望,就有了这次“乡关何处水云间——黄铁山水彩艺术展”。当然,在筹办过程和与黄老交流中,我也很受感动,于是我将这个展览主题定为“乡关何处水云间”,展览海报上的书法也是情之所至挥毫泼墨,以此表达中国美术馆全体同仁对黄铁山先生的崇高敬意,也表达我个人对黄铁山先生的尊崇和敬佩。

笔者:请问黄铁山先生的作品最感动您的是什么?

吴为山:黄老作品最感动我的地方是弥漫在作品每一个角落的情感,他的笔尖充满了诗情和乡情,这种乡情不仅靠写实方式,而且是用诗一般的水彩语言来表现,把水彩的性能、水彩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水彩是西洋绘画,特别强调色彩,特别强调各种物象在光线照耀下的反射。黄铁山先生的作品呈现的色彩有一种灿烂之感,有一种融和之意,有一种韵致之美。黄先生把水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将水彩画的水跟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关联起来,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审美结合起来,因此,他的水彩里的水更是中华文化之水,是上善若水的水,水中有道、水中有情、水中有法度、水中有大义!他从艺七十余载,足迹遍及三湘四水和世界各地,以勤恳踏实的劳动者姿态、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创作了《洞庭湖组画》《湘西组画》《金色伴晚秋》《非洲西海岸》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尊重。这些作品将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中国美术馆也将做好后续的学术梳理和展览工作。

图片

黄铁山《故乡组画·田野》78x110cm 水彩 2021年 中国美术馆藏

笔者:对于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您有着怎样的期待?

吴为山:中国美术馆对于水彩这样一个重要的画种,是十分重视的。前不久,还举办了李剑晨画展;2022年1月,陈坚先生的作品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黄铁山先生2004年就在中国美术馆做过个展。我觉得这是给水彩应有的地位。中国美术馆对所有画种都抱有满腔的期待。水彩画传入中国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它依托新中国的成立发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繁荣起来。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水彩画作为独立画种而设立展区。目前促进水彩画发展的机制体制也已建立,又有黄铁山、陈坚这样的水彩学术带头人的引导和带动,水彩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评论、创作实践、采风展览等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国内还有一支具有宽阔胸襟、世界眼光、创作实力的中青年画家队伍。中国水彩画未来可期,我相信在中华文明的阳光的照耀下,水彩画一定会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笔者:您对黄铁山的艺术总体评价是什么?

吴为山:这个展览在布展期间就有不少的业界人士前来观摩,确确实实反映了黄铁山先生艺术创作的吸引力,也反映出他在同时代水彩画家当中的最高水平这样一个概念。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在素描和色彩、水彩技法、传统文化、深入生活、艺术修养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他坚守现实主义原则,追求真善美,虔诚地以自然为师,既坚持写实,又把理性的精神和表现的激情有机地融合,抒发他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一往情深。他努力探索创新水彩艺术,在保持水彩画本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水墨画及油画等多画种的优长,以增强水彩画的表现力;他的表达方式自由、灵动,充分发挥线条和墨色的功能,丰富了水彩画的艺术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的功能,处理整体与细节、构架与自由、明度与厚度、写实与浪漫等一系列对比关系,强化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视觉效果,在水彩的意境经营上独树一帜。

作为湖南美术的一位带头人,他扎根于潇湘大地,热爱自己的家乡,描绘自己的家乡,他的作品情理交融、情景交融,描写的不仅仅是他的家乡湖南,更是表达潇湘文化意境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概念。

作为中国水彩画学术带头人,黄铁山先生坚守“西画为体、中画为用”的艺术原则,在保持水彩的法则和经验的同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在推动中国水彩画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奠定了水彩画在中国美术格局中的地位,深刻影响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水彩画事业的发展。

笔者:这次展览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吴为山:一个展览,最重要的是有好的作品,好的作品后面是好的艺术家,好的艺术家更重要的是一个好人。黄铁山先生的展览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与捐赠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学术上卓有成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来举办的系列展,他们用作品来歌颂历史、歌颂时代、歌颂祖国、歌颂人民。而且他们都有一种情怀,就是把作品捐给国家。这次黄铁山先生给中国美术馆捐了70多件作品,这70多件作品不是给中国美术馆,是给人民的、是给国家的,只是由中国美术馆代为保存。这是致敬之展,也旨在树立一个风向标:对于艺术家来说,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是一种荣誉!

黄铁山先生时隔20年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从中我们充分感受到黄铁山先生的至真、至淳、至深的家国情怀,也可以借此窥见湖南美术事业和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发展的缩影和历程。

图片

黄铁山《金色伴晚秋》 32x86cm 水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笔者:刚才讲到了潇湘文化概念,请问您怎样理解潇湘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

吴为山:潇湘之于中国文人,早已超出地理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乡愁。千百年来,一代代文人墨客、丹青圣手咏潇湘、写潇湘、画潇湘,将潇湘意象内化为思想情感的最深层体验,隐秘而恒定。恰如中国美术馆所藏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虽名为潇湘,本身却并无鲜明地域特征,而是随处可见的寻常之景,拳石怪竹,坡岸烟树,冲融而淡远。

当黄铁山先生走遍世界后仍然执迷于表现故乡时,故乡之于他,不仅是一种地域归属,更是一种文化归属。此际,因“时空过滤”而生发的文化乡愁,使其作品的审美内涵日臻丰富与深刻。如其近年所作的《故乡组画》《峎山日暮》《月夜》,画面中,画家个人记忆重叠于现实场景,象征着记忆中的精神家园,既有状如眼前的热烈,又有恍若前尘的安谧,实现了“存在”与“虚无”的统一。因此,我觉得潇湘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它是所有中国人记忆中的故园,是一腔情思,是一缕乡愁。

笔者:您对湖南打造潇湘文化品牌有什么期待?对湖南美术家什么寄语?

吴为山:从美术角度来讲,湖南连续三年开展“大美潇湘”大型山水画展览。2023年10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美潇湘大型山水画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是潇湘文化的一次集体亮相,将当代山水画创作植根于潇湘文脉之中,具有历史和现实双重含义,是一个超越地域和历史概念的美学意象和文化符号,是新时代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文化根基和宝库。一个文化品牌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期待,湖南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咬定青山不放松,潇湘文化品牌一定会傲然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

欢迎湖南美术家多到中国美术馆走走看看,也欢迎大家带着浸润着潇湘文化气息、承载着湖湘精神的作品到中国美术馆办展览,多向黄铁山等老一辈艺术家学习,以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和别开生面的革新意识,深耕艺苑,创作出一批影响深远、广为传颂的作品,推动湖南乃至中国美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南文联”


湖南文联微信公众号.jpg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蒋蒲英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