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花鼓戏遇上交响乐
——评“伟人之声”毛泽东诗词花鼓戏交响音乐会
文丨杨天朗
当花鼓戏和交响乐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11月21日晚,一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深度融合的——“伟人之声”毛泽东诗词花鼓交响音乐会,在文旅中国、一通文化等平台多屏现场直播,新的戏曲音乐演绎方式不仅为在湖南大剧院现场感受的群众带来了视觉盛宴,也让超300万在线上观看的网友直呼震撼,为“盛世繁花”第三届全国花鼓戏优秀剧目展演画上圆满的句号。
传统文化与交响形式的双向奔赴
“伟人之声”毛泽东诗词花鼓交响音乐会由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长沙交响乐团、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合作,精选毛泽东同志极具代表性的诗词19首,由长沙花鼓戏国家级传承人、知名音乐家欧阳觉文担纲作曲,知名音乐家杨天解老师担任配器,表演艺术家李小嘉、刘赵黔、张也、谢晓君、李左、周回生、叶红等倾情演唱。
“伟人之声”毛泽东诗词花鼓交响音乐会便是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最生动的实践成果之一。
音乐会巧妙地结合了西方交响乐宏大、民族乐器灵巧的特点,将民族乐器融入交响乐,不仅做到了花鼓戏文化特色与时代发展的融合,为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加快了戏曲的发展转型,更是为后期的花鼓戏文化创新破圈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成创作。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做到“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红色文化与现实题材的深度融合
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表现形式的文化遗产。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其作品恢宏磅礴与曲折委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吸引众多作曲家竞相谱曲。
“长岛人歌动地诗”,是当晚演唱的《答友人》一诗中的词。“长岛”指湘江中的橘子洲,意指湖南人唱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诗歌。用此诗句来形容当晚的演出,也是最恰当不过。
卜再庭是著名的湖南花鼓戏作曲家,他根据花鼓戏小调《木马调》,将《蝶恋花·答李淑一》改编成花鼓戏风格的民间小调,由著名湘籍歌唱家张也用长沙方言演绎,她明亮清脆的音色、细腻委婉的唱腔,唱出了革命先烈杨开慧和柳直荀的革命情怀,唱出了雄才大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悲痛情感,把人间的悲欢离合同月宫凄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巧妙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把一杯人间苦酿化作一场漫天花雨,也将当晚演出推向最高潮。
湖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走出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新时代的文化必须坚持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艺创作与对外传播的有益探索
毛泽东诗词是历史留给我们一份珍贵的礼物,曲作者们赋予它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已成我国音乐发展的重要部分,给人民群众带来激励和鼓舞,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让毛泽东诗词歌曲回响在神州大地。
当晚的演出,在文艺中国、一通文化等十多家单位和媒体平台联动直播,当晚观看人数超300万。通过直播这一形式为传统戏曲培养了大批爱好者和忠实粉丝,更能有效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传播创新价值。相关演出视频还在抖音、bilibili等新媒体端广泛转发推送,在年轻人中引发“戏曲潮”。
对文艺工作者来说,融合中国和世界、传统和现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又是必须的努力方向。只有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做好这“两个融合”,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变成生动的现实。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杨天朗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