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艺论坛丨满月、胡杨梓: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融合与创新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满月 胡杨梓 编辑:施文 2023-05-15 09:03:31
时刻新闻
—分享—

文艺论坛(原创).jpg

p2883866739.jpg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融合与创新

——以湖南卫视《美好年华研习社》为例

文/满月 胡杨梓

摘 要:湖南卫视新推出的青春文养综艺节目《美好年华研习社》,以历史为经、古典人物为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研习与演绎,通过对古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的艺术化呈现,向观众传达了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档节目无论是在节目形态、内容叙事还是创作理念上都体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本文将结合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Python网络爬虫数据对该节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 《美好年华研习社》; 形态融合; 内容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各类电视文化节目层出不穷,或讲座或访谈,或演或唱,尽管形式多样,却呈现出重文本、轻观赏的倾向,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一些“曲高和寡”的节目无法满足不同“圈层”受众的心理预期,缺乏娱乐性、观赏性,难以使年轻受众产生共鸣,达不到好的传播效果。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作为主流媒体,势必要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在寻找正确道路的同时,还需创新手段,营造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湖南卫视新近推出的青春文养综艺节目《美好年华研习社》,无论是在节目形态、内容叙事还是创作理念上都体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笔者将结合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Python数据对该节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一、节目形态的融合与创新

国内文化综艺节目,大多集中在脱口秀、舞台竞演、纪录片、人物访谈等固定品类,而文博、音乐等领域则有更多的垂直细分文综节目。《美好年华研习社》不仅创造性地将线下舞台剧与电视综艺融合,还兼有真人秀、脱口秀、访谈、走秀等多种节目品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类型的电视节目,表现出更为多元化的形态特征。

在节目形态融合方面,汪涵、马可双主持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他们用轻松幽默的脱口秀语言展现主持人风格与魅力,引导年轻社员们进行对话,展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探讨与解读。开场的知识问答和小剧场脱口秀,就像是一本观秀指南,帮助观众在观看前做好准备。其中传递了很多讯息,包括文学、艺术、军事、礼制、习俗、观念等,甚至同时期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这种设计并非单纯的拼凑,而是对观众在欣赏主体节目“作业秀”前进行思维引导与知识补给,打破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宣教式的严肃风格。同时,以真人秀来传递节目“真实”。真人秀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节目形态,它介于纪录片与戏剧之间,虽包含了“作秀”成分,但强调“真实性”与“互动性”,将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和情节化叙事结合在一起。节目中人物研习与作业秀创作过程的展示是传统真人秀的拍摄手法,从社员们参与知识竞赛游戏、专家组大师课、分组头脑风暴到作业秀排练等一系列准备环节,以故事化的方式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讲述了社员们在作业秀筹备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对研习主题的理解与讨论。研习与“秀”融为一体,研习也是秀,秀中也研习,交互进行,两相映照。节目中小考时为社员们准备的考题里,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古代诗词和历史故事,社员们背不出课文的焦虑让观众很自然代入了自己的学生时代,这使得节目更贴近生活,也是观众检验自己文化知识储备的机会,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而因舞台没有提词器,表演者需背下全部台词的压迫感,提升了真人秀的“真”的部分,通过节目中角色的塑造,以全新的视角发掘嘉宾的创意才华和人格魅力,强化了明星名人正能量价值引领的社会功能,也让年轻艺人嘉宾与年轻观众共同成长、共同完成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跨界融合方面,以舞台剧打造“国潮”视听盛宴。舞台剧原本是在特定舞台进行的线下演出,涵盖戏剧、哑剧、歌舞剧等多种表现形式。该节目的最突出的特色是将舞台剧、走秀等线下不同媒介的表演形式移植到电视屏幕上,通过多样化呈现打破舞台表演与综艺节目的界限。“国潮”这个概念既是当下潮流,又是中华美学风格,早已渗透到文化内容创作、产品设计、消费等各个领域,“国潮”爆款的不断涌现,不仅反映了时代审美的变迁,更折射出“Z世代”年轻人的审美态度与文化认同。清华大学教授胡钰认为,“国潮”将中国文化符号、中华美学精神、传统技艺、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等结合在一起,其流行是爱国情感和文化归属感的表现。{2}每期节目均包含两场舞台剧“作业秀”,多幕剧的编排涵盖了舞蹈、演唱、音乐剧、走秀、行为艺术等多个艺术门类,并融入古诗词、舞蹈、礼乐、方言、宗教、风俗等多种“国潮”文化元素,形成幕与幕之间、场与场之间流畅而自然的叙事衔接。

节目在“同袍”观秀团入场中展开,当身着古代服饰的年轻人缓缓入场,时空交错之间仿佛穿越古今,配合灯光、舞美、音乐等各种手段进行场景化设计,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感。这种“国潮”下的审美倾向体现在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从服装、妆造、道具到再现时代风貌,最终将传统文化知识自然而然地融入作品之中。如借由赵飞燕的故事,引出《汉服形制秀》,呈现中华服饰之美,其中演员所穿服饰纹样以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一号墓的出土文物为参考;借由木兰穿甲出征,引出《甲胄形制秀》,展示中国古代冷兵器文化,大秀中士兵所着铠甲和头盔的形制随不同朝代而改变,不但参考了秦兵马俑、秦始皇陵等众多墓葬出土的文物及史料,还在节目字幕中标明出处,细节之处可见严谨。“国潮”美学与舞台剧的结合,不仅限于服饰展示与走秀,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来传达文化观。《汉服大秀》反映了古人在汉代礼制下对服饰的态度和讲究,服装的社会属性表现在服装形制、布料纹饰和饰品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从而成为身份、地位和文化的标志。服饰也蕴含着东方美学和审美情趣,如根据季节选择服装色彩的“五时色”制度是“天人合一”观念在服饰文化上的显现,是中国古人在心理上与客观自然建立的相互对应的内在联系{3}。又如《薛涛作业秀》中,巧妙地以“长安TV直播间”为背景展现了大唐时期的流行风尚:人们喜好涂“黑口脂”,敷“太真红玉膏”,带“帏帽”,背挎包,随身佩戴杨贵妃同款“银香囊”。唐人具有前卫而又大胆的审美观,在当时思想开放、文化艺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下,不难看到唐代经济发展和政治开放所带来的兼容并蓄的大国风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节目以综合性舞台表演为核心,以独特的人文气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成功使观众感受到现场演出的艺术魅力,并能达到教育和娱乐的双重目的。根据节目中弹幕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可以直观反映出年轻观众被触动的点。第1期节目《汉服形制秀》播出时,观众在密集的弹幕中表达了对汉服“好美”“绝”“高端”的感受;第3期节目中,弹幕高潮则出现在《甲胄形制秀》中,观众表达了“好帅”“高能”“热血沸腾”等感受。这充分说明了年轻观众对“国潮”的认可,他们容易被直接的感官刺激所吸引,对传统文化中服饰、铠甲等领域文化的关注度更高。节目虽是国风大秀,也并非单一使用国风音乐,节目中不落俗套、兼收并蓄地融入了西方的艺术表演形式和音乐风格,再加上《原神》这款国产游戏的经典BGM,在年轻人中也获得了不少的好评。

二、内容叙事的融合与创新

节目中,所有的叙事都围绕着核心研习对象——古代女性人物展开。叙事结构既有线性结构,又穿插了多幕剧结构,作业秀中每幕既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节目,整合后又成了一个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视角多元化的叙事呈现。根据《2021年湖南卫视融合传播价值创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湖南卫视网络热议用户年龄结构为Z时代(13—27岁)人群,占比58%,是传播活力最强的人群。{4}结合湖南卫视的用户特点和定位,该节目在叙事上的融合与创新主要体现在叙事语言风格、叙事主体两方面。

一方面,巧用、活用网络流行语。因其既能表意又能表情,已成为现代传播的热点。这是一种年轻人独特的表达态度和感受的话语体系,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共鸣。节目一反文化节目的文本创作习惯和语言风格常规,用大量诙谐幽默的网络流行语来诠释传统文化,用年轻人自己的话语体系“玩梗”,引发心理认同的效应。如节目中称呼女性为“宝藏女孩”,杜甫为公孙大娘的“迷弟”,关羽以“大脑斧”为坐骑,诸葛亮品牌为“大IP” 等。对于历史上的女性人物,人们往往有着相对统一而固化的印象,节目则用流行语来解读她们,目的并非破坏原有的叙事“秩序”,而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重塑。当网络语言进入内容传播,用现代化的语言解读传统历史人物,能够第一时间让年轻观众了解到人物的核心特征并对人物形成初步印象,使他们以熟悉的方式获得对人物的清晰认识。

另一方面,用二次创作进行视界融合。12位年轻社员和嘉宾构成了节目中的叙事主体,他们在节目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主题角色、共同创作并完成一场舞台表演来展现学习成效。这是一次二度创作,也是推己及人与由人及我的“视界融合”过程。它连接了当下年轻人的理解、艺术标准和洞察力,也连接了文本的历史视野。创作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要对人物关系、历史脉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梳理,对人物进行再创作。这种“理解”是有门槛的,参与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知识水平和思维视野。好在参与者不是素人、小白,有的是年轻的偶像,有的是学习音乐、舞蹈、表演、演奏等艺术门类的学生。在表演方面,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胜任不同的角色和任务,专家团队则对内容主旨、节目编排和艺术表现进行精确指导。在此过程中社员们结合历史知识与自我视角,和古人“进行对话”,逐步建构出他们心目中的那个“她”,“在理解的过程中,发生了真正的视界合并,同时完成了历史视界的轮廓”{5}。第二步,是在尊重“元故事”前提下的深度参与、二度创作。节目最精彩、最核心的部分是每期20分钟的舞台大秀,正是因社员们的教育背景、专业能力、审美趣味、人生阅历、性格特征不尽相同,才在这种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最终成品——具有独特视角、风格鲜明的作业秀。如在第三期作业秀最后一幕《木兰归乡》的转场中,回归女性装扮的花木兰与身着铠甲的花木兰走近直至两人四目对视,这种设计对原《木兰辞》中所描述的“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给出了具象、生动的画面,既承接上幕延续了剧情叙事的完整,也有益于节奏的连贯、气氛的渲染,此外还多了几分象征意味,预示着成长与蜕变,从当代女性视角出发,体现了花木兰对故乡的眷恋、脱去军装回归自我的丰富情感,使主题得到升华。所谓“创”,一是丰富作品的内容,也就是原故事中所没有的内容,二是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拓展主题人物原有的意义空间。自此,这些存在于书本当中的历史人物并非与参与者毫不相关,而是在他们的演绎之下,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共同构成了一个由内而外的广阔视域。这种视角,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下的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以及他们在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与情绪。有意思的是,相较于以往由节目组主导的文化节目,社员们在节目中的话语权要大得多,他们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在内容传播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他们通过个性化创作、现场表演、表演后分享这样一种方式,获得了自我表达的价值实现和满足。至此,创作者、受众和原有的历史人物对象都超越了过去的历史文本,达到了新的视界。

三、节目理念的融合与创新

《美好年华研习社》每一期节目主题均选取中国古代女性人物为研究对象(如赵飞燕、孙寿、虞姬、黄月英、花木兰、洛神、公孙大娘、薛涛、刘采春、李清照、太平公主等),她们有的是真实历史人物,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是神话故事,有的甚至鲜有记载。但无论知名与否,观众是否熟悉,每一个女性人物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演绎与解读,重点体现在对女性社会价值的发现与女性内心世界、独立意识的呈现上。正如节目中所言“中国历史中所有的悲喜都压在了女性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节目的野心,即重估这些古代女性的个体价值与社会地位,并力图为一些女性角色“正名”,扭转旧文化对女性的物化和歧视,以现代眼光重新审视和精心刻画经典女性形象。

在研究赵飞燕时,历史评述她“残害皇子”,节目则明晰地表达了“不能把国家的衰败推到一个女人身上”的观点,年轻学者则通过与专家、学者的对话和讨论,从多个角度解读她的形象,表达现代人对古代女性命运的同情。节目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表达对女性身份的认同,揭示出它的社会“意义”。在父权社会里,女性不仅是家庭角色,她们也可以是发明家(黄月英)、军人(花木兰)、艺术家(公孙大娘)、创业者(薛涛)……女性是创造美、引领美的。“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6}。这些历史女性形象使人们认识到,女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展现“美”、满足男性的“凝视”,更在于其行为所承载的价值和社会意义。如黄月英,作为诸葛亮之妻,史书里并无太多记载,似乎她只是历史上的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但节目里却将她定义为“隐藏的工神”,塑造了一个现代“工科女”的形象。她热爱发明,怀揣梦想,发明了风筝、水车、八阵图、诸葛连弩等。她认为婚姻是“互相支持、相濡以沫、互为工具人”,婚姻的目的是“相互利用、改变世界”,所以她和诸葛亮是那个时代里一对“双向奔赴”的“研学伉俪”。节目借黄月英的形象否定了女性是附庸的观念。在第四幕《乱世佳人》中黄诸分离之时,观众们用“好棒”“巨牛”“没有短板”“泪目了”等密集的弹幕表达了对故事编排的满意和对人物精神的共鸣。再如薛涛,除了是诗人、音乐家、书法家、商人等身份外,她还是一位优秀的“古代自媒体人”。她具有现代女性的价值观,认为“我喜欢你与你无关”。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女性自我认知,认为一个女人最必不可少的是“智慧”,她“除了爱情和心目中的向往,不追随任何人”。汉代的孙寿也曾发出这样的拷问:“什么样的女人最好命?”她认为女性应“画上最美的妆,做自己的女王”。借由孙寿的形象,节目批判了“女为悦己者容”等传统观念,社员们指出了她行为背后的封建性——“她的做法先锋,但她的目的却传递出为了讨好男性的一种悲哀”。

总之,《美好年华研习社》将传统文化趣味化、古典审美时尚化、表现方式多元化,给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范本。它的成功也提示我们,未来的文艺创作者需勇于创新,打破固有的束缚和局限,无论是传统的电视节目形态,还是其他艺术门类,都可以兼容并包,实现跨品类、跨媒介的融合。文化的传承要链接年轻人视角,深挖文化内涵,坚持探索东方美学风格,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节目创新的同时不忘守正,更要体现当代文化精神与格局,以真实、美好、细腻的情感表达引发年轻观众的文化思考和情感共鸣。

注释:

{1}《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2}彭训文:《“国潮”消费为何持续升温》,《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 年8月15日。

{3}贾玺增、张一蓓:《大国衣冠,锦绣华章——“美好年华研习社·汉服大秀”设计释义》,《服装设计师》2022年第9期。

{4}美兰德传播咨询最新研究报告:《湖南卫视多屏传播的十大现象》,搜狐网2021-11-04.https://www.sohu.com/a/499075

826_566428。

{5}[德] H.G.伽达默尔:《真理和方法》,图宾根莫尔出版社 1960年版,第383页。

{6}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作者单位:广州软件学院;湖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创新研发中心)

来源:《文艺论坛》

作者:满月 胡杨梓

编辑:施文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文艺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