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龙吟
——电影《横空出世》欣赏
文丨陈桂儿
2023年暑期档已经收官,今年的暑期档成为创造奇迹的档期,呈现了爆款频出、百花齐放的盛况,并且持续刷新中国影史暑期档票房最高纪录。而作为压轴,由诺兰编剧并执导,讲述“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个人传记《奥本海默》,也在8月30日上映。
其180分钟片长,我估摸着有170分钟是密集台词对白、10分钟是原子弹爆炸,超过50名角色的轮番上线,不同时间线的穿插倒叙,以奥本海默主视角的彩色画面,以客观视角的黑白画面,随意切换。在影院浑然一体的空间里,声音拥有着巨大的空间表现能力,强劲的视听音效,搭配片尾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在湖边的对话内容,把全片推上高潮而又戛然而止。看完之后,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
《奥本海默》诚然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片,但与之相比,我觉得1999年上映的《横空出世》更为精彩。
本片讲述我国在戈壁滩上,如何通过挑战重重困境,最终研制出原子弹的全过程。在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收获了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美术、最佳音乐七项大奖。本片集结李雪健、李幼斌、陈瑾等一众实力派演员,至今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4分,是截至目前国产主旋律影片的最高分。
一个国家要想独立自主,就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我们近代所遭受的诸多屈辱,已经一次次证明了这点。一群怀揣着理想主义的科学家和军人们接到命令,克服重重阻力,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没有数据,研究人员用算盘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谱写出中国人自己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的光辉篇章。
《横空出世》这部电影的命名,源自于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诗词《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1935年10月,当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毛泽东主席登临岷山,遥望苍茫壮丽的昆仑山脉,心潮激荡。他借助昆仑山脉的崇高形象,宣示了彻底改造旧世界,以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宏愿。为了实现这一宏愿,我们就必须拥有与其他大国相互抗衡的武器——原子弹。
影片的主角分别是李幼斌饰演的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核物理学家陆光达和抗美援朝凯旋的将军冯石,他们俩成功地演绎了一文一武的经典形象,冯石粗率豪放中透着精细,陆光达隐忍内向里藏着刚毅,都在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片中对群像的刻画也是极为精彩,一是困难时期,基地一时缺粮,冯石要将部队的粮食全部让给科学家。陆光达却表示,大家要同甘共苦,不分你我,我们和基地的官兵们是同等的。二是全体观看《上甘岭》,采用了戏中戏的形式——电影里这支队伍中就有“上甘岭英雄连”,他们又在基地观看电影《上甘岭》。观众在看他们,他们在看“自己”,郭兰英唱《我和我的祖国》时,镜头从所有人脸上划过,直让人泪目。三是外面执勤的小战士:“连长,他们在干什么。”连长:“干什么?干革命!”短短一句对白,便将整个基地兵团的党性呈现出来,完成了人物塑造。
音乐是电影情感的催化剂,本片使用《行星组曲:木星》作为配乐,前半部分孤独阴郁,配合着战士们在漫天风沙的大漠中背着枪炮工具,180天走4000公里转遍了罗布泊,寻找水源、寻找合适的试验基地,途中各种艰难行军的画面渲染,飘荡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庄严和悲伤。
此曲后半部分节奏鲜明,篇幅宏伟,出现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喜悦氛围里,实验塔迸发出强烈耀眼的闪光,天边升腾起的一个巨大火球,音乐在此时达到高潮,冲击波如同飓风般席卷了大地,随后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原子弹爆炸画面,使用的是当年试验的原始影像资料,十分之震撼。手里有剑不用和无剑可用是两码事,《行星组曲:木星》虽不高亢,但鼓舞人心,本片利用音乐恰当地推动剧情的发展变化,使之完美地与情节融合,同时也让感情像涓涓细流一样流淌,观众欣赏之余还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
如今的部分主旋律电影,制作成本虽然高,场景很华美,男帅女靓,但是始终没有表达出我们民族的精神本质,因此无法真正打动观众。《横空出世》的英雄主义很浓,却没有表现出任何一个个人英雄主义,优秀的影片从不用煽情的技巧来讲故事,而是朴实地讲述了一个最动情的故事,如同台词“人是需要精神的”。当下重看《横空出世》,或许会对主旋律电影有新的认知。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陈桂儿
编辑: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