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神自洁:倾听黑色,倾听皮埃尔·苏拉热》
文丨李云龙
倾听黑色、倾听皮埃尔·苏拉热,同时也是在倾听自己的内心,这种倾听,可以让人经历一场精神自洁。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苏拉热始终都在超越黑色、也是在超越自己——他忠于爱情,跟妻子科莱特相守一生,婚姻状况纯粹稳定,时间远远超过了七十年;钟爱黑色,极其专注地用黑色作画但又不为所缚,而是力图让黑色有根、有魂、有光、有趣。如此超越,本身就是在擦净贪嗔痴——若把黑色和人类欲念相关联,苏拉热就是超越狭隘个体立场的圣人,就是燃灯者。
《油画162×130cm 1963年5月26日》
第二,苏拉热之超越黑色,更是以摒弃纷纭绮媚为出口,是从复杂向简约,从婉秀到朴素,就视觉和心理感受而言,这其实就是在不断地以黑色抗拒多彩,以用情专一消解心旌摇荡。故而,倾听黑色,倾听苏拉热,属于更广大意义上的本原认知。
这样的倾听,既肩负抗拒和消解的双重使命,也承担确立艺术和人生信条的任务,而且是在坠入无色系、于七彩世界复归极简后,体验经深度沉淀才昂扬升起的灵魂除尘,这种体验,只和纯粹的灵魂相匹配。唯其如此,这种倾听,才是无法用寻常言说系统作平庸解读的真正的精神自洁,
如何倾听?
对象自然是苏拉热的绘画包括苏拉热作这些画时的精神渗入。倾听的途径,就是和苏拉热、和苏拉热的作品在心灵频道上相交通。
苏拉热笔下的黑色画作,全都以年月日标注,并没有特别地去另行命名。但那创世纪式的一幅幅著名绘画,却分明有着必须全心求解的许多隐秘与弦外之音。
《油画 162×114cm1958年8月29日》
是的,苏拉热费力耗神、以追求完美到近乎自虐方式在拼命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他笔下的黑色有根、有魂、有光、有趣——凡是和他这种愿景不相符合的画作,哪怕自己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哪怕付出了巨大成本和代价,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烧毁它。
只有他满意的作品,他才会把它留下来。
《油画222 X 175 cm 1979年6月19日》,是一个好的例证:
《油画 222 X 175 cm 1979年6月19日》
有人从技术层面对这幅画做过以下分析:
“《1979年6月19日画作》的表面,被分为三个同宽的水平部分,并以留白的米色画布角落进行节奏划分。刮刀的划痕打乱了水平条纹的规则纹路,展露出叠加的分层,其中部分还带着光亮。在这里,每一个具体的部分都与光线有着不同的关系。当观众移动位置,作品会随着光线的变化发生着变化。苏拉热还有大量以日期命名的作品,这种做法一方面可看作是他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另一方面,以日期或序号为作品命名,也是抽象派艺术的惯常做法,类似于‘无题’之意。”
我承认,这种解释基本上没有离开纯粹画法的范畴,把握也是精准的,但是,如果仅仅止步于此,那么,苏拉热和他笔下的黑色,就只能算是工匠在运用其技术玩画。这样的苏拉热,最多只能算艺人,而不能算艺术家。故此,这类评说苏拉热的文字,既和人的心灵无关,也就不好再另行恭维其触及了苏拉热画作的神髓。
这幅“1979年6月19日”的不同寻常之处,我想,不光在于它创新了技法,更在于其构型的独一无二,特别是它有着非凡内涵。
它是有根的,它的根,就是苏拉热对生活、对艺术、对内心、对精神、对人世的理解。
他的祖国对苏拉热的创作,很长时间,反应都是冷淡的,苏拉热在美国火了二十年后,法国才为他举办了第一次高规格展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对自己的选择,做过如下解释:“这关乎你是否热爱生活,如果你热爱生活,那就比别人更少做蠢事。热爱就是让我决定成为画家的原因。我喜欢它,我从没想到要把它变成工作。某些事物可以带来情感,使我想成为一名画家。一次学校旅行期间,在罗德兹附近的孔克修道院,我走向教堂高处的那一刻,我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教堂中殿的位置,我发觉绘画是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这不是信仰问题,我就是喜欢画画,我会把它作为我的使命而不是我的工作,并不靠它来赚钱,但这将成为我生存的基础。”
《油画 130×97cm1963年》
这样的理解,一直支撑着苏拉热从过去的杂以其他颜色到全部使用黑色,一直支撑着他的整个艺术生命。
当你不经意间被这种坚执的精神所感动时,你就能听到苏拉热和他的黑色在讲述关于根的故事:于2022年10月26日去世,享年102岁的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s),用足了75年时间,让黑色成就了逾1550幅的抽象作品,把画家对黑色的忠贞、爱、热情和从无改易的追索,推向了极致,使作为艺术材料的黑色,真正再现了其神韵,回到了深具源头性价值的位置,和物质世界的弹弦击节相对峙,和精神世界的万壑千岩相重叠。
它有魂。但它从不曾发出一语,它就像时间那样沉默,只有当你和它对视良久时,你才能发现,它的沉默,全都像炼钢炉里头的铁水一样炽热、火红、滚沸,哪怕仅仅是一星半点,都能把濒死的心点着。它的魂,就是苏拉热毕生的真诚和他作品当中的纯黑:空无一物又包罗万有。
《油画 130 x 102 cm 2020 年》
这幅《油画 130 x 102 cm 2020》,或许能够更直观地展示苏拉热黑色画作中的“光”——这是他所擅长的“在黑暗中捕捉‘光芒’”。整个画面犹如地质分层,沉积、蜕变、堆叠、累加,然后变成文字、图形和影像,而且这几者还可以穿梭转换,延展至于无穷,给人带来最丰富的想象。光也就在这种穿梭转换当中,亿万斯年地映亮那些“黑色岩层”,所有明暗影像都有了照度、温差、深浅等,褶皱处是卵石和蚌壳,是上古海洋的不朽遗存。
我确信在苏拉热的作品里边,更深的黑也照样“有光”,因为皮埃尔·苏拉热说,“我不是画的黑色,而是喜欢黑色背后反射出来的光”,并且还说,“反射隐秘光线的状态,是一种越过黑色的精神空间”。
《油画 97×130cm 1962年》
在“有趣”这样一个心灵频道上,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能和这位艺术大师真正相交通。我们可以去倾听苏拉热这类声明:“只要我的画还活着,我就不在乎我的死亡。”这样一个为了艺术,为了黑色而愿意献出一切的世纪老人,这样一个能与画生死相托的大师,他,以及他的作品,能没有趣吗?全世界一百多个博物馆都收藏了他的画,就是一种铁证。
苏拉热走了,但他必将长久地活着,让我们有着最充裕的时间去倾听他和他的黑色,甚至,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都在推特上致辞,让我们的倾听更像是在超越黑色:“在黑暗之外,他的作品是生动的隐喻,我们每个人都从中汲取希望。”
艺术家简介:
法国画家皮埃尔·苏拉热(Pierre Soulages,1919年—2022年),醉心黑色,世所罕见,创作逾七十年,笔意尚黑,这一点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其绝大多数作品,纹路质地或有不同,但基底差不多都与黑相连。他让黑色获得了非凡生命,关乎黑色的一点一划,无不放射出特殊光芒,分外迷人。缘此,他的作品被称为“黑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湖南文联
作者:李云龙
编辑:唐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