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她的儿女们”回家了
——从武汉京剧院《母亲》主创人员赴双峰县采风说起
文丨谭周易
武汉京剧院以“革命的母亲”葛健豪为原型创作的新京剧《母亲》,自2021年3月首演而来,反响热烈、获奖不断,好评如潮。近日,为备战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不断打造提升该剧,武汉京剧院《母亲》主创人员开展了一次“母亲和她的儿女们回家了”的感恩之行,深入该剧主人公葛健豪家乡娄底市双峰县采风。采风后,他们进一步贴近了所扮演的人物,也更有信心演好此剧。这再次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方能创作出引领时代、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必须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京剧《母亲》一经上演,就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这是一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成功塑造了一位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母亲葛健豪”艺术形象。全剧成功讲述了葛健豪这位母亲从清末民初的封建牢笼中冲出大山,迈开小脚、携儿带女走向世界追求光明,养育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等党的重要领导干部。
正如《母亲》编剧、著名剧作家赵瑞泰表示:“选择葛健豪的故事为主题,是因为她的独特性与代表性。身处于二十世纪,她没有受封建思想的禁锢,支持儿子蔡和森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可以说,她是站在党旗后的一位伟大的母亲。毛主席曾为她写下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她将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无论是那个时代还是今天,都值得我们去探寻。”正因如此,赵瑞泰站定人民立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讴歌了革命的母亲葛健豪,也从而使京剧《母亲》为武汉“戏码头”、为中国戏剧增添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这启示我们,文艺作品应当在人民之中汲取丰沛源泉,赞颂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褒扬为民族复兴奋斗的拼搏者和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也才能担负起社会认知和价值建构功能。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是文艺创作的不二法门和重要途径。京剧《母亲》书写了葛健豪的传奇史,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这种因代入而产生的真实感,让人感同身受,也向观众传达出一种观照历史和现实的力量。在京剧《母亲》的前期创作过程中,该剧主创曾多次前往双峰采风。此次“回家”,该剧主演、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刘子微特意青年演员们找到蔡和森、蔡畅兄妹的起居场景,寻找不同人物的感觉。刘子微说:“这次‘回家’是一次感恩之行,2020年首次到双峰采风,我在崎岖的山路上找到了‘小脚老太’的感觉。在剧中我全程踩跷演出,又是跨行演老旦,难度非常大,是葛健豪这个人物给了我坚持下来的勇气,让我不惧任何困难。现在《母亲》已经有了大剧院、小剧场版,演出近40场,我觉得应该带着青年演员们‘回家’来看一看,这次既是对革命先辈们精神的传承,也帮助他们更贴近这些人物,增强现场感和生活感,演好每一个鲜亮的角色。”
正因为《母亲》的主创团队们有这样一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自觉,所以这部戏才没有出现模式化、概念化、符号化等问题,反映出了生活的本质和真相,写出了“我们国人的魂灵来”,使这部戏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彰显了文艺的真正价值。这也启示着我们,文艺创作,必须要深入生活,进行实地考察、采访,才会让作品有生活气息和真实可信。否则,就是一束貌似美丽但毫无生命力的塑料花,不可能有花香传之久远。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需“身入”,还需“心入”, 也就是文艺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感受,还必须加上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的深度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扎根于生活沃土,才能创作出精品佳作。为什么有的人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浅薄甚至低俗?就是因为对生活没有思考,停留在自己感受和体验的表层。
一般说来,文艺作品是依靠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而这种“典型形象”是基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所得出的认识和看法。因此,是不是深入思考并创作出体现时代的艺术形象,决定你的作品有没有感染力和穿透力。以京剧《母亲》为例,没有编剧赵瑞泰对中共党史和葛健豪一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就不可能写出这部史诗性的作品。《母亲》的素材,最先是来源蔡博(蔡和森和向警予烈士之子)给他讲的一个蔡博奶奶的传奇故事,但作者不是对这个故事进行简单的形象加工,就写成剧本,而是先后6次来到双峰葛健豪故居体验生活,在深入生活采风中,不断地加深对主人公思想感情的体验和理解,同时也不断地积累生活经验,拓展生活内容,分析各种人物,丰富人物关系,他倾力抒写葛健豪的故事,熟悉并塑造“葛健豪”这一典型形象,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一百多年前,如此封闭的大山,如此难行的小道,小脚母亲葛健豪是如何携儿带女走出去的?我问苍山,她何来这种勇气和毅力?我问潺潺流水,这么一位弱女子,她为什么敢于挑战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的重压?!特别是那双三寸金莲,那是封建社会刻在中国妇女肉体的烙印呀,她却带着封建的烙印反封建,这是何等惊天动地的壮举呀!”经过多年努力,他最终写成这部反映葛健豪的巨作。从故事到文艺作品,中间都饱含赵瑞泰老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思考的艰苦努力。
正因为赵瑞泰对于葛健豪这样的人物典型和那个年代的生活作了透彻的研究,同时不断地集中凝练深化提高,使戏中的“葛健豪”这一艺术形象,有血有肉、深入人心,从而使《母亲》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也更带“普遍性”。这给我们带来深深的启示: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真诚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入思考。这既是文艺作品“移情塑性”本质力量的展示,也是树立、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文化体现。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新时代需要更多的精品佳作,而不朽的名篇来源于火热的生活。
来源:湖南文艺网
作者:谭周易
编辑:施文